首页 >> 专题回顾 >> 展览回顾 |
2007年四方美术馆《精神之旅—苏天赐师生作品展》 |
发布时间:2011/7/11 浏览次数:1085 |
精神之旅—苏天赐师生作品展 前言: 苏天赐老师在我们南艺是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在艺术实践方面和为人处事方面,都是我们的表率。就我的经验而言,苏老的敏锐和正直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对各时期的艺术现象的判断,具有相当的睿智和洞察力。我曾提议为苏老建一个专馆,将他的代表作长期陈列,让更多的艺术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能够深入观摩和欣赏。考虑到当时苏老的病体需要安心休养,此事一拖再拖,竟成了一件憾事,不免使我唏嘘不已。
李小山 —————————————————————————————— 精神之旅 聂危谷 林风眠在法国求学时际遇两位老师:帝戎美术学院校长扬西斯,巴黎国立艺专资深教授戈尔蒙。前者为林风眠摆脱学院束缚指点迷津因而传为美谈,后者对林风眠的影响则非人所尽知。戈尔蒙是学院派著名历史画家,曾获沙龙金奖,他以《该隐的逃亡》等巨作载入史册。林风眠留学期间所作历史画如《摸索》、《克娄巴特拉》等,画风为表现主义,选题却循师踪。可为参照的是,40年代以《愚公移山》等历史画饮誉画坛的徐悲鸿也曾问学戈尔蒙。而更具反讽意味的是,反抗学院派的艺术大师高更、劳特累克、凡高、马蒂斯、毕卡比亚、苏丁等,居然先后都是戈尔蒙的门生,这难道仅以“反叛”就能一言以蔽之? 林风眠在20世纪50年代初被判为“形式主义的祖师爷”,这是对他最为致命的偏见。其实,“林风眠的最大贡献,就是将中西结合的切入点放在精神范畴,或进一步讲是一种普遍的人文精神的层面。”苏天赐先生对其恩师的理解直抵本质。而美术批评家朱应鹏早在20年代末就已发现林风眠对“艺术思想、西洋文学、考古学,均有彻底的研究。”林风眠以其推动艺术本体建构的自觉和超前,终于被追封为中国现代艺术先驱。然而我们不应忽略,他首先是一位注重于精神涵养,崇尚“历史观念”,将中西艺术置放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加以审视的人文主义思想者。 苏天赐与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不一样。虽然他们都是在林风眠旗帜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但后三者主要受业于吴大羽师。苏天赐不仅在陪都成为国立艺专林风眠画室的入室弟子,并且复校杭州时又有幸担任林风眠助教,在直接师承林风眠的弟子中也是得天独厚的。苏天赐从林风眠那里获益良多的并非技巧,而是“把我直接领去叩击艺术殿堂的大门,让我辨认艺术领域的层次。他着意培养学生驾御技巧的头脑与心灵,激荡那种永不停止地拾级而上的勇气。”林风眠以深厚的“历史观念”和博大的人文胸襟引领后学,评点埃及、希腊、文艺复兴,直到毕加索和马蒂斯,并鼓励学生多读中外文学名著和哲学。前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李霖灿正是在如此学风浸染下,因痴迷读书忘记习画而终成学者。苏天赐则不然,他在看似与课堂作业无关的议论中激发了“在艺术上不断向高层次追求的内在需要”,这样的悟性与他在中学期间多年阅读中外名著的经历有关。 苏天赐成为林风眠助教期间,在老师的启发下由线描入手探索中西融合之路。他通过波提切利——李公鳞等中西白描的对比临摹,发现中西观察与表现方法之异同并找到了优势互补的切入点,《黑衣女像》等作品正是早期探索之结晶,并且终于在20世纪末被公认为那一时期中式油画的代表作。甚至有人认为,在《黑衣女像》面前已无必要争论油画民族化问题,这幅画至今仍是中式油画的巅峰之作。 林风眠笔下人像倾向于符号化的意象之美;苏天赐则是将特定的写真对象与移步换形的复式印象做了完美的糅合。从而在其艺术旅程的第一关口,就与老师的画风拉开了距离,并得到了林风眠的认同和鼓励。因为“不合时宜” 的政治高压,苏天赐不得不放弃初步探索的成果,与吴冠中不约而同地转向风景题材。 苏天赐与林风眠童年时代面对自然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感受,他们在风景画中也有着同样的敏感和热情。但两人的画风差异却比人物画进一步拉大,林画寓灵动于朴拙,驭奔肆于方圆;而苏画则寓朴拙于灵动,任信步于悠然。林风眠譬喻二人风格差异有“我是埃及,你是希腊”之说,貌似笑谈却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至于绘画情调上的差别则更为鲜明,林画深涉德国表现主义悲情,如“啼血的杜鹃”;而苏画则沾染法国野兽主义欢快,如“高翔的云雀”。然而无论悲欢哀乐,如宗教信徒般虔诚地讴歌人生之美与人性永恒却是师生艺术共同的心声;而无论媒介怎样不同(林风眠以彩墨,苏天赐以油画),风格如何相异,融合西方形式与东方神韵于一体是他们毕其终身为一役的艺术追求。这就凸显出林风眠体系心心相印的精神传承,与司空见惯的鹦鹉学舌南辕北辙。 当年为拆散林风眠“形式主义大本营”而被极左势力遣山东、调无锡,最后落定南京艺术学院的苏天赐,在经历了多年磨难和文革“应时势之命”创作之后,终于在改革开放的春天获得自主创作和自由传播艺术思想的权利。沈行工、丁方、盛梅冰、吴维佳、谢宏军等人就是在新时期由苏老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南京原为徐悲鸿主持的中大艺术系所在地,南京艺术学院前身又是由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而由苏天赐一脉相传的林派艺术,不仅为江苏画坛增添异彩,更为中国油画界培育了一支突起的异军。 苏天赐的教学秉承林风眠体系,完全采用因材施教的启发式教学。他能很快把握每位学生的艺术特点,并当作风格萌芽加以呵护与栽培——他为每人找到风格相近的大师为榜样,不仅为他们拓宽眼界提供了制高点,更为他们在艺术上的持续性发展制定了可行性方案。从达芬奇到塞尚,从波提切利到马蒂斯,在禁锢了30年而刚刚开禁的年代,同学们通过苏老口述了解到许多前所未闻的西方艺术大师。从登堂入室,到日后卓然成家,学生辈的成功渗透着苏老的修养、智慧和人文理想。 沈行工油画是以细腻色彩行吟江南的视觉诗篇。他借鉴苏老纯化江南的色彩造境,而倾心于营造色块构成中整体和谐与局部对比的个性化语言。在汲取印象派微妙色彩变化的同时扬弃了浮光掠影,也与在冷暖调性间自由驰骋的苏老油画别有异趣。同时,与苏老油画的空灵简约、举重若轻相比,沈行工油画更倾向于塞尚式的藏巧显拙,凝聚充实。犹如才情内敛的文人画家摇身一变而为色彩画家,他追求中国文脉融合色彩的新境界,犹如水墨般单纯的色调,含蓄优雅地描绘了江南四季交替的秀丽篇章。蕴涵着儒雅气息的色彩品格,重新阐释了中国诗学文化的审美意境。沈行工画风踏实而于稳中求变,正如苏老欣然所见:“进入新世纪,沈行工又以新作举步向前,在《兰色的江南风景》中,笔迹若从形体中游离,色层次相互渗透,线条游动,率意而为,一种意态从容的东方意蕴,似欲化解西方的严谨,表达的境界已从视觉转向内心。”沈行工油画语言的本土性探索,正走在推进由苏老为前贤的中国意象油画的审美进程中。 丁方是与苏老画风差距最大的门生,却受到苏老的充分肯定,直到临终前苏老还为丁方个展写下了肺腑感言。丁方多年来以其凝重的画笔坚守高原,西部厚土亘古的生命伟力庇护着升华的灵魂,黄土高坡沉睡的躯体涌动着“剑形意志”。他的油画执着于神圣苍穹的精神向度,并以降临此岸的救世之光传达对物欲横流遮蔽下人类精神苦难的深挚关怀。他以岩雕般的粗砺肌理和坚如磐石的几何形态构造深度绘画,力图奠定当下中国人严重匮乏的历史观念与人文精神。他的艺术肩负着普罗米修斯式沉重的文化使命,不惜盗来中国文化原本匮乏的救赎之火。这不禁令人想到丁方所推崇的德国当代画家基弗绘画所内蕴的悲剧精神和反思意识。而林风眠早期油画《人道》、《痛苦》中呈现的悲情理想主义,则与其游德时期际遇表现主义和叔本华哲学有关。丁方与同样心仪德国哲学的林风眠的隔代遗传并非偶然,这是精神之旅心灵感应与生命伟力的顽韧体现。 盛梅冰在世风浮躁的今日益显其可贵的内敛气质。其作品引人入胜之处同样是在淡而愈醇,以书卷气耐人寻味。喻梅冰画境以“幽僻”、“神思”、“淡定”最为贴切,谅其心境亦贴近文人画家,故梅冰以油画语言戏仿古画山水人物,颇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特殊韵味。然而梅冰并非心如止水的前朝高士,其内心涌动的时代情怀,通过流泻的色彩脉搏不时划破静谧的画境,令观者心神为之一振。在其笔下,无论菩萨、飞天、假山、盆景,还是园林民居或自然风光,皆于抒写自如的主体意象四周,即兴涂抹空灵流畅的灰调背景,形成有趣的图—底游戏,恰似中国写意画留白,令人浮想连翩。其图式之清明历落与苏老的氤氲混沌互异其趣,其画品与情调却与苏老异曲同工。
吴维佳早期作品以简约的大色块和洒落的宽笔触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他“追求东方艺术的神韵”(苏天赐语)大有后来无惧、直超师门之气概,勇于将油画推向“泼墨大写意”的淋漓境界。至今犹能记住他多年前《战士》一画,以大面积黑色块构成了铿锵抑扬,掷地有声的视觉张力。他敢于否定已经为他带来声誉的原有风格,近年创作则拮取后现代挪用、戏仿等手法,以轻描淡写的抒情意笔表达碎片纷呈的观念而引人注目。他善于在似不经意的描绘中保持精心的手艺痕迹,并游弋于亦俗亦雅的微妙气息之间,尽管其画风不断与同门和故我求异,但却万变不离意象油画之初衷而与苏老息息相通。 谢宏军以《乡村诊所》显示出可与凡高和王式廓的素描相比拟的朴实品质。诊所中病蔫蔫的农民肖像并不具有象征含义,更不怀揣板起面孔说教的文革情结,而是直面底层生活的真实苦难。在今日画家陶醉于及时行乐的都市生活之际,还有人愿意诉说卑微者的个性和尊严,这是多么难得的人文情怀?谢宏军近来以当代艺术眼光发掘文革视觉资源——南京长江大桥,创作了油画《桥头堡》系列。他借图式的阳刚形态,抛出刚猛的笔触和强劲的色彩,宣泄其内心对边缘生存状态的的骚动不安。与时尚艺术司空见惯的冷嘲热讽的调侃不同,谢宏军的《桥头堡》颇具激情年代意气风发的视觉张力,看得出他是一位理想未泯的热血汉子。 徐悲鸿当年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么多人才都是杭州培养出来的?”这首先应当归功于林风眠全力推行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同时要归功于林风眠将艺术教育推进到探索艺术本体自律的现代主义阶段。由此看来,林风眠体系出现多位世界级大师并非偶然。而苏天赐师生的成就,再次佐证了林风眠体系走在中国艺术变革前列的顽强生命力。苏天赐深刻地领会了林风眠的艺术主张和教育理念,成为他矢志不渝贯彻林派艺术教育的内在动力。苏老对学生的关爱一如其师林风眠,循循善诱而从不灌输和强求,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自由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帮助他们发掘审美悟性和磨砺人性之光,包容并鼓励他们探索独立的人生和艺术旅程。 苏老这几位弟子多不同届,且有硕士与本科学历之别,但他们皆躬逢改革盛世,拥有了宽松的文化语境;又欣缝仁者指点迷津,迅速提升了甄别艺术境界的审美眼光。于是在中外文本文化与视觉文化的贪婪阅读和鉴赏中,在造就灵魂并赋予其形式的自由而艰难的探索中,先后展开了风雨历练的思想羽翼,拥有了忘我创造的颠峰体验,成为搏击艺术和人生精神旅程而渐入佳境的勇者。林风眠晚年回眸一生发出了如此自信的感慨:“我像斯芬克斯,坐在沙漠里,伟大的时代一个个过去了,我依然不动。”这句话也应成为激励林风眠精神传承者继往开来的历史性箴言。
苏天赐先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油画艺术家,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他对于油画艺术的执着与深情曾给以我们极大的感染。在平时的教学中苏老师言传身教,总是在绘画艺术的本源性课题方面给予学生以启迪,特别是他十分注重对于学生的创造力的激发与鼓励。他在油画艺术语言上,在对绘画的形体和色彩这些最基本的元素的把握上,常常有着很深刻的见解。我从苏天赐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深受教益。 作为一位在国内美术界有影响的、有代表性的前辈艺术家,苏天赐先生的艺术历程是与中国油画的发展演变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我看来,苏天赐先生在推动中国油画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在促进油画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方面,曾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代宗师林风眠先生的学生,林风眠先生是一位非常关注艺术本体性的艺术家,他极为注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无论是林风眠先生本人具有开创性的艺术实践,还是他作为美术教育家所倡导的开明学风,对于现当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演变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苏天赐先生秉承了这一传统,这是一个优良的学术传统,作为学生与后辈,我们是很幸运的。 我认为在这一优良的学术传统中有两个特点是十分鲜明的,一是对于绘画艺术形式与语言自身表现力的高度关注;一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力求绘画艺术的创新。我相信,一个好的学术传统应当是开放的、具有包容性的,而这种传承主要是一种精神之传承,只有这样才能够生生不息,永续于艺术长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