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资讯 >> 新闻资讯
《扬子晚报》-苏天赐油画大规模遭遇“李鬼”
发布时间:2011/7/12  浏览次数:1129
 

    美不胜收的苏天赐原作《雨后秋江》,尚挂在苏凌家中

    某艺术网站刊登的苏天赐伪作《风景》

 

  油画的造假并不像国画那么普遍,但在著名油画家苏天赐的身上,被造假的情形却堪用“水深火热”来形容,不少“假得离谱”的画作也打着苏天赐的名头招摇过市,价格则从几万到几十万,怎样开价的都有。近日,记者走访苏天赐长女、在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任教的苏凌女士,了解到艺术大师苏天赐去世近5年来大规模遭遇“李鬼”的情形。

  拍卖场假苏天赐占1/3

  谈到苏天赐画作被造假,苏凌叹息:那真是太普遍了!她随手点开某艺术网站,竟见满眼是“假苏天赐”:一幅于2007年在广州拍出8万8的《湖畔》,色彩用得浑浊而不自然,画面看起来很不清爽,与真迹的唯美天然、神采飞扬形成鲜明对比,而这幅真迹,眼下尚在苏凌家中;一幅名为《路》的伪作,画面气息萎靡无力,一根斜撑着的树木仿佛随时要倒下来;一幅标价35万的《风景》,画面上的树林平庸散漫……又点开雅昌艺术网上京城某拍卖公司的拍品,一眼就看到一幅假“苏天赐”:一排密林,树枝软弱无力,形神涣散,自然更谈不上有什么艺术感染力。而真的苏天赐笔下的树枝,哪怕只有一笔,也是劲挺有力、英姿勃发,充满了精、气、神。

  假“苏天赐”实在是太多了。杭州某拍卖公司来找过苏凌不少次,拿着各种“苏天赐”的油画。苏凌坦率地指出其中一些假画后,他们也就撤拍了。但是,假的越来越多,有些“差得一塌糊涂”的,竟然也上了拍场,“招摇过市”。甚至在南京曾经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上拍的5张苏天赐作品均为临摹的假画。

  据家人估算,目前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拍卖会上,假的苏天赐占到了1/3甚至一半,“造成什么样的都有,有的临得非常粗劣,一眼就能识别出假来。”家人为此萌生了一个想法,就是开通“苏天赐网站”,真的假的都可以拿出来亮亮相,家人、学生也可以帮助藏家掌眼。也曾有人提议为苏老建一个专馆,将他的代表作长期陈列,让更多的艺术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能够深入观摩和欣赏——由于种种原因,终未能如愿,令人惋惜。

  苏老的每幅作品都看似简单,却有极高的概括性,“简到了不能再简的地步”,苏凌说,父亲作品的创作过程艰辛无比。比如成名作《黑衣女像》,“我所面对的有两个形象,一个在眼前,一个在心里——那是生活中对其人印象的综合,我必须不断地尝试,画了又刮,刮了又画,反复十几次,直到它们融合在一起,在这里,游动的视角是主要的,它设计了形象,追蹑其神,固定的视觉是补充,它丰富了实感,坚固其形”(苏天赐自述)。他后期的很多水乡风景画,也常常是画了后不满意,刮掉后重画,最后找到“内在的韵律、节奏、诗意后,忽有所悟,再落笔成画”。在这种反复的尝试中,画家追寻的其实是东西方的高度融合,他说,“我在东方和西方的绘画资料里尽可能地搜寻,我把波提切利用鹅毛笔画的素描和李龙眠和汉代壁画的图样相对照,我发现前者严谨的线条准确地界定了形体的边缘,呈现出非常接近于我们目之所见的真实,但后者的线条却在游动,它并不那么接近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见的实体,可是它让我感受到一种韵律的颤动,线条的力度传达出作者的激情,正是它赋予了画幅引人入胜的生命。在这里我看到了两种不同视觉的差异。我想把这两种差异互补以求融合竟是何等的艰难。”

  这种东西方融合的探索进行到最后,他已经“不太在意于拘泥于作画的方式和方法,无论西方和东方,艺术的本源都来自于大自然”,于是,他“信步而行”。临去世前画的一批作品,“更概括,更突出主体,不受琐碎的东西影响”。所以,看似简单,但旁人临摹出来,往往跟原作的神完气足有天壤之别。

                                                                                               撰稿:冯秋红

 
Copyright © 2011 苏天赐的艺术,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414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