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艺术评价
黑衣女像 ——苏天赐的肖像画艺术 作者:漠及
发布时间:2022/8/27  浏览次数:363
 

《黑衣女像》是著名的油画家苏天赐为数不多的至今仍保存着的早期作品之一,它完成于1949年的4月。当时,杭州已临近解放,国立艺专也己经停课,学校还成立了专门的应变委员会以防不测。苏天赐也从卧龙桥附近的居处搬回至孤山脚下学校本部办公室楼上的单身宿舍。那段时期的白天倒是比较平静,学校里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做,苏天赐便开始了他的《黑衣女像》的创作。作品中的女青年是林环如女士,现在的苏天赐夫人。当时她是国立艺专的学生,与林风眠的女儿蒂娜过从甚密。在一次蒂娜的生日晚会上,建议苏天赐为蒂娜画像的就是她。其实,这是苏天赐第二次为林女土画像,第一次是在半年以前,那幅作品后来被画家题名为《蓝衣女像》。这两幅作品从风格上来看是属于同一系列,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可以说是中国的肖像油画在经历了摹仿、消化和变通之后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创造的一个标志,也代表着苏天赐当时的最高的艺术成就,它们无疑属于现代中国油画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列。但令人遗憾的是苏天赐在这方面的试验和探索在刚刚开始不久后便中止了,使出现在他早期艺术生涯中的一种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绘画风格过早的终结了。

《蓝衣女像》从成画至今己近半个世纪了,画面上出现的龟裂和斑驳正是时间留下的印迹:画中女青年衣饰的紫蓝和头发的金褐也失去了原有的光泽,但这种“黯然失色”并未减弱作品所具有的感染力和透射力。即使是在现在我们仍能从画面上感受到画家在创作时的那种挥洒自如,得心应手的自信状态。苏天赐通过流畅随意的线条勾勒完成了对形的把握,因此从他笔端流出的线条总有一种“写”的意味;接着,他又用流放快捷的笔触完成了色彩的铺设,使人物变得坚实厚重起来。因此,在这幅作品中,我们既能体悟出东方艺术的飘逸和灵动,又能感受到西方艺术的璀璨和坚实。在《黑衣女像》的创作中,苏天赐似乎投入了更大的热情和精力,我们可以从他自己对作品创作过程的描述中获得较为详尽的信息:当时我完全按我自己的方式来画,表达的不是坐在我面前这个人物的片时状态,而是我对其人的熟知和理解,如果说一般的人物写生是从一个固定的视角去描绘对象,而我的企图则是综合了在生活中从多视角观察所得的总和,它们贮藏在我的心底,所以我作画时要参照两个影象:一个在眼前,一个在心里,它们很不容易融合在一起。我好似在丛莽中攀登,没有现成的通道,只能奋力向前,随机应变。我不断地尝试,又不断地否定,画了又刮掉,重画又重刮,为此反复十多次后我所追蹑的两个影象已不再相互分离,它们在画布上随着线条和色块的游动已联成一气。重要的是它所显示的,正是我所要表达的,虽然还不尽善尽美,但一切都是己联成一个整体,如同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一样不可作部分的移易。从这段文字的描述中我们也能感觉出苏天赐已对他表现的对象——林环如女士产生爱慕之情。在很大程度上,他的画笔己被他们内在情感所支配,坐在面前的模特成了激发他艺术灵感的缪斯。苏天赐把着黑衣的女青年置身于红色的背景之中,使画面在庄重中透射出一股热烈,这种红、黑对比的色彩处理也使作品具有了某种东方气息,而凝练概括的人物造型无不透现出苏天赐坚实的素描写实功力。女青年向左微倾的头部和抱合着的纤细修长的双手构成了一个非常优雅形姿,一扫肖像画所常有的那种凝重,使画面具有了动感。这样的形式处理也造成了一种围合的视觉指向,细腻而又含蓄地表现了恋爱中女青年的那种既热情又矜持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女青年胸前和手臂上那几块灰白颜色以及在其上用黑线勾出的图饰,它们看似画家不经意的涂抹,其实正是他匠心独运之处。这几块在黑色的包围中跳跃抢眼的白颜色不仅产生了色彩的呼应效果,增加了人物的体积感,同时也给画面带来了一种特殊的肌理效果:它既有油彩的韵致又有水墨的意味,真可谓是东西艺术交相辉映的神来之笔!从这里,我们又可以引伸出一个话题来,那就是油画民族化的问题。在解放后的几十年中,这个问题一直被争论不休,也有不少画家在进行着探索。但从现在的结果来看,许多争论和探索都把这个问题简单化或庸俗化了。所谓的油画民族化并不是多画几垛黄土墙,或仿照民间壁画用油彩作单线平涂就能解决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如何用地道的油画的本体语言画出具有东方意韵的作品来。在这里“语言”和“意韵”应该是合于一体、水乳交融的,而不是刻意摄合或相互排拆的。其实,苏天赐早在五十年前所作的努力已经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范例。如果他们这些作品在解放后能为更多的同行所熟悉的话,也许在后来发生的争论中会有一个更为切实的话题或参照了。

《黑衣女像》完成后,曾一度挂在苏天赐的卧室里,也常有青年学生前来观看欣赏。这幅作品的传奇经历也为它增添了不少的画外色彩。解放后,因意识形态的变化而产生了新的艺术标准。《黑衣女像》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几乎都遭到批判罪名就是作者热衷于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东西。当时最不能让他理解和使他感到痛苦的是那些最为严厉的批评竟来自几位昔日曾追随于现代新潮艺术的教师。这幅画后来在“文革”的一次批判会后下落不明,直至1979年,苏天赐的一位学生在一个垃圾堆里捡到了它并将之送还给了老师。经过“十年动乱”,苏天赐绝大部分的早期作品都己散失难寻了,但他没有料到竟还能重新看到他的《黑衣少女》——一幅几十年来给他带来多少麻烦而他又一直情心所系的作品。《黑衣少女》于1997年应邀参加了《中国油画肖像画百年展》,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也是它的第一次公开展出,离它完成的时间己经快五十个年头了。

 
Copyright © 2011 苏天赐的艺术,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1041462号